Search

[ 同情 輕與重 ]

劉真逝世消息令人很難過很難過

無論...

  • Share this:

[ 同情 輕與重 ]

劉真逝世消息令人很難過很難過

無論是劉真還是疫情,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我以為會好轉。

無論是劉真還是疫情,都發生在自己生病的時間軸,同理的我會說:比起一直以為會好轉(輕),我覺得更該面對的是那些該調適的心理準備(重)。

這段時間,伴隨著世界各處頻頻受傷的節奏...
媒體- 這個作為傳播媒介的存在總讓人覺得遠,因為媒體總代表著『播放著別人的消息』,大部分的人都要認真逼自己的腦袋運作思考,看進語言與文字的內容,一層一層的後退直到背碰到牆了,才會相信『播放著是與自己相關的消息』。

那種感覺
就像是我在這段時間,才能清晰看見的那種現象

這種感覺
『只需要最後看到“我還活著”,就 好 。』 的現象。

就像我們對待疫情或天災,總是會『輕盈』地想著:希望趕快過去,回到平靜生活。
(我們都必須承認這段色彩光明的糖衣文字裡頭包裏著一種逃避心態的晦暗,逃避著無法感受『沈重』的痛與苦澀。)

我也曾經這樣想過。
(因為這是我作為人類,面對恐懼時特別薄弱且接近媚俗的本能。)

既然我也曾這樣想過,這就是一種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出現的正常常態的情緒反應。

但這種人之常情,有個前提,建立在「沒有直接關係」的距離之中,
就像大部分的人看待媒體只是代表著『播放著別人的消息』
(潛意識:希望永遠只播放著別人的消息)。

這種距離,就像雨天路面積水時還未被沖濕的區塊,你絕對會本能地讓自己待在這個鞋底確保不會弄髒的區塊裡。

最能讓人感覺安全、安心、維持平靜的區塊就是『距離』。

誰會離開這區塊?誰會願意雨水沾溼自己?

感受到「跟自身有關係」,自然願意縮短這份距離,有些人會主動的去相信、關心、靠近、融入,甚至共喜共悲。

是的,
共喜共悲,將心比心...『同情』就這麼出現了。
『同情』,是這段時間我獲得最美麗的情感。

我由衷感謝這段時間,能夠共喜共悲的你們陪伴著。
(同時也謝謝自己看懂了的那些距離。)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提及:
同情詞源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沐浴在另一種光的照拂之中。
同情(共同—感覺)
可以跟別人一起體會別人的不幸,而且可以從他一起感受其他的感覺:歡樂、焦慮不安、快樂、痛苦。
於是這種同情指的是情感上最高的想像力,也就是以心靈去感應感情的藝術。在感覺的等級裡,這種感覺是至高無上的。

『哪怕我們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別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為了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痛苦會隨著想像而加劇,在千百次的迴蕩反射中越來越沉重。』P42

Photo | 2019.12.09 |富士山腳

#KLASSE #fujifilm400 #film
#Fujiyama #travel #life #fall
#米蘭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同情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粉絲專頁目前皆以圖文分享為主,訊息部分恕暫時無法回應/ 如需瞭解拍攝?
View all posts